在常年生活在长三角地区的夏米看来,气温零下的室外尚可以靠羽绒服、围巾、帽子等全方位包裹抵御寒气,但在没有暖气的室内,取暖产品就成了替代“自发热”、提升过冬幸福感的“必备神器”。
「美团外卖」公开数据显示,电取暖器、加湿器等小家电近日持续走俏,且南北方差异明显,北方偏好“加湿”,南方则侧重“取暖”。12月以来,小太阳、电油汀等电取暖器订单量环比上月增长112%;全国订单量排名前五的城市均位于南方。
市场迅速增温的同时,传统的取暖设备已经很难应对当下多元的需求。入冬以来,踢脚线取暖器、水暖毯、暖脚器、加热桌垫等越来越多更细分的取暖设备进入了这个冬天的保暖清单。
寒潮来临之前,夏米就在自己的办公桌下放置了小型的电热取暖器,专门用来暖脚。她观察到,办公室里的同事几乎都用上了各式各样的“取暖神器”,不止一人在桌子上铺上了加热桌垫,还有人用起了全包围式立起的桌下加热垫,能将膝盖以下都置于暖意烘烤之中,温度甚至可达50-70度。
如果在小红书上搜索“取暖神器”,会出现4万+篇笔记和21万+件商品。从立式到壁挂,从平面到立体包围,从暖风机到电暖器,外观、功能、发热形式等各不相同的取暖设备足以让每个搜索的人眼花缭乱。
实际上,在湿冷且没有公共供暖覆盖的南方地区,取暖设备往往作为空调的补充或替代而存在,比如出风位置更低、更速热也相对更轻便的电取暖器。
最早流行起来的是“小太阳”。这一低价的传统取暖器曾风靡一时,但由于取暖面积有限且制热时伴随亮光,使用不当造成的失火事故也屡屡出现,如今已逐渐被越来越多更安全、效果更好的取暖设备所取代。
另一种常见的取暖器是外观与暖气片相似的电油汀取暖器,原理在于将电热管周围的导热油加热,之后沿着热管或散片将热量释放出去,能达到全屋变暧的效果。虽然恒温、无光、无噪音,但电油汀取暖器往往造型笨重,升温也较慢,显然无法适应更多样化的场景需求。
今年冬天,踢脚线取暖器又成为了各大购物平台的黑马。顾名思义,踢脚线取暖器将地脚线和电暖器结合,采用热超导材料作为基本加热单元,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既不占用空间又达到取暖的目的。美的、松下、艾美特、米家等家电品牌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踢脚线取暖器。
因此,一种更节电又保暖的方式——电火箱(又称“火桶”)悄悄流行起来,在电商平台的月销量一度过万。火桶原本是湖南、安徽北方等地区的主流取暖方式,木制外观的火箱里通电发热,能把腿脚直接放进去取暖。如今许多打工人用的全包围式加热垫,其实就类似轻便版的火桶。
与此同时,随着入局品牌增多,需求迭代助推市场更新换代加速,取暖设备生产商也从制热的源头材料出发,寻找新的机会与竞争力。
最近准备给家里添置一台取暖器的夏米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石墨烯”成了搜索取暖装备时出现的高频关键词。
不论是海尔、美的、苏泊尔等知名品牌,还是一些海内外新兴品牌,都推出过不同类型的石墨烯取暖产品,包括踢脚线取暖器、暖风机,甚至发热腰带、颈枕、暖贴等等,无一例外主打“石墨烯速热”,且近期十分畅销。
作为目前发现的最薄、强度最大、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一种新型纳米材料,石墨烯自2004年在实验室被发现至今,人们从未停止过对其价值的挖掘,用于取暖便是其中之一。
36氪安徽了解到,热量的传输主要有三种方式——对流、热传导和辐射。在众多取暖设备中,空调是最典型的通过对流传热的产品,电热毯、暖气片等则是热传导传热的代表。
在这三种传热方式中,辐射无需介质,热由物体沿直线向外射出,传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而关于热辐射材料,石墨烯被视作目前为止的最佳选择。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石墨烯是面状发热,且发热面均匀,能解决其他材料发热不均的痛点。用在保暖热敷产品中时,可以使接触面均匀受热,并让热量快速渗透到体内,深入不适位置的肌理深层,从而缓解受寒和疼痛的问题。
石墨烯复合材料通电后,能够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通过辐射原理向外传热,同时利用自身的强导热性实现高效采热、迅速供暖。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品牌与生产商看中并挖掘石墨烯取暖的潜力。
在这之中,既有知名企业将石墨烯材料用于采暖设备,也出现了主打石墨烯新技术和相关取暖产品的企业。
36氪安徽关注到,2023年完成了C轮融资的安徽企业——安徽宇航派蒙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宇航派蒙”),就是一家石墨烯热管理应用领军企业。聚焦石墨烯热管理技术,宇航派蒙深耕石墨烯发热消费应用、医疗应用、汽车应用等领域,旗下品牌「酷轻松」也推出了石墨烯发热护腰垫、颈枕、暖脚宝等“取暖神器”。
在谈及石墨烯取暖时,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等优势常常被提及。而以节能为例,「雷科技」就曾在此前的一次测评中指出,尽管石墨烯取暖器的耗电量相比传统的踢脚线取暖器省了不少,但整体耗电仍不算低。
值得肯定的是,这个冬天,再次站上风口的石墨烯带动着取暖产品品类、性能的升级,为已经“烧热”的市场带来新的竞争机会,也为每个人带来更多选择。
新消费时氪,是36氪安徽聚焦新消费领域报道栏目,观察新消费浪潮下的安徽表现,关注安徽新消费赛道中的潜力选手,展望安徽消费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