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记者和央视新闻记者走进独龙江乡联合采访。1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新春走基层”播出《把好日子织成“绚丽的彩虹”》,报道独龙族妇女碧玉花和姐妹们编织独龙毯,日子越过越好。其中提到,35千伏联网工程让当地用上了更充足稳定的电力,新能源充电桩的投入使用,让村民们第一次开上了新能源汽车。 ——编者
远远看去,还有一道“彩虹”正在桥上移动,那是碧玉花和她的姐妹在赶路。她们肩披明艳如虹的七彩麻毯,背着亲肤软糯的四色绒毯,正要把这独龙毯寄往上海。独龙毯成为独龙族女性与广阔世界连接的“彩虹”。
独龙江的雨季长达9个月,对户外劳动影响较大,编织独龙毯便成了当地女性雨季最重要的生产活动之一。三两织女围坐堂前,玫红、灿黄、天蓝、亮绿,各色纱线在腰机上依次排开,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便流淌在屋中。
“彩虹”非一日织就。77岁的织女李文仕常常跟年轻的织女讲述色彩流转的故事,“曾经啊,独龙毯只有白色、深灰色”“昼当衣、夜当被”“夜晚就着火塘纺织,灰落在毯子上,满是柴火味道”。
随着公路、隧道、5G、电网的陆续建设,独龙江“秘境”与外界的距离逐步拉近。1999年,独龙江修通简易公路;2014年,高黎贡山隧道打通;2018年,独龙族整体脱贫;2022年,35千伏电力联网工程投运;2023年,3个新能源充电桩投运……就这样,七彩纺线乘着车流、物流、信息流飞进织女家中,穿针引线之间,一匹匹多彩的独龙毯便“飞”出了独龙江。
“隧道打通的第二年,就有上海的公司来到独龙江,找我们做独龙江乡织物项目。”碧玉花说。项目名为nazenaze,取自独龙语“慢慢地织布”。项目带来的现代设计与独龙族织女的手艺结合,独龙毯变得更时尚了。草果的红、灵芝的青、独龙江的碧、高山杜鹃的艳……碧玉花寻思着,要把独龙江的色彩织进毯子里。“碧玉花织的独龙毯配色惊艳,淡雅中又有可爱的细节,有一种源自天然的艺术感。”来自上海的客户如此评价。
独龙族妇女最古老的腰机编织,与上海现代化的设计、配色理念相碰撞,民族特色得以和时尚前沿接轨。用独龙毯制作的披肩、靠枕、背包远销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深受海外消费者喜爱。碧玉花因此一年就可以多挣7000多元。
“加上草果收成2500公斤,还有养鸡、养猪、打散工,去年家庭净收入接近5万元。”收入增长后,碧玉花的家里新添了一辆面包车,接送孩子读书,做旅游接待。碧玉花也越来越“潮”,她网购了一台电脑,“上网方便,可以学学别人的设计,比如编织手法,色彩搭配。”
碧玉花曾被邀请到上海,向消费者介绍独龙族的手工织物,深受欢迎。去年,独龙毯亮相英国伦敦手工艺周,让全世界看到了来自“太古秘境”的新色彩。
从上海回来的碧玉花申请加入了中国党。她说:“我们看到了世界,世界也看到了我们。我心中自豪,更加相信日子会越过越好。”从织毯谋生到艺术追求,“新农活”里演绎出审美的“新实践”。被称为“太古之民”的独龙族,在居住了千年的峡谷里,拥有了和其他民族一样均等的发展机会,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车行驶至高黎贡山隧道口时,但见白雪茫茫,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银装素裹。驶入村落,彩虹元素随处可见,或落在人来人往的桥间,或落在整齐划一的路灯灯柱,或落在一座座特色鲜明的村居栏杆上。
漫山遍野的彩虹色,是自然风光和村容村貌,更是产业升级、观念更新、生活变样的缩影。从原始社会“直过”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文明,一步千年道不尽跨越之巨变,在乡村振兴的阳光大道上,独龙江飞出的“新彩虹”正加速织就绚烂美好的明天。
“家人们,我们独龙江的草果品质纯净,快过年了,煮鸡汤、烫火锅放两颗,香味能窜到隔壁家去。新来的宝宝们点点关注,给主播点点赞。”这是近半个月来独龙江乡农产品加工基地每天都会出现的一幕,曾经专属于城市的“新鲜事”变成了独龙江人玩转草果产业的“新农活”。
2023年,独龙江草果种植面积超8.5万亩,人均种植面积超20亩,草果产量超过2000吨。到了11月,家家户户上山采摘草果。近1200吨草果被送入加工基地,伴随着机器运作的轰鸣声,一批批红彤彤的鲜果进入烘烤生产线,经过两次去除杂质、两次清洗、烘干、冷却,再打包装箱送往千家万户。
草果丰收季也是全年用电负荷的最高峰。2022年5月,独龙江35千伏联网工程投运,正式接入大电网,该加工基地立刻新装了两台800千伏安专用变压器,并引入了高效无害的电烘烤加工线年,独龙江供电所售电量与接入大电网前的2021年相比增长了54%,其中11月增幅超过了107%。
草果产业是事关独龙江每家每户“钱袋子”的支柱产业。由于这里雨水充沛,在引入加工线以前,鲜果只能由收购商向散户统一收购后送到县城加工,运输成本叠加上下卸货费,导致鲜果收购价格一压再压。
“独龙江草果品质最佳,价格却不如其他地方的,收购价格每公斤比市场均价还要再低1.2到1.5元。”加工基地负责人王杰介绍,在引入电烘烤加工线以后,电烤果能最大程度上还原鲜果香气。传统烤窑加工草果每公斤市场价38元,而独龙江出产的电烤果售价能达到每公斤42—43元。
2023年,独龙江乡出产的电烤果已经占怒江草果市场的1/3,在2022年尚未引入生产线。目前,怒江电烤果产量占全国同类电烤果的80%。
“电烤果是未来草果产业发展的趋势,2024年草果产量有望超过3000吨,像海底捞等著名餐饮品牌都是我们的客户。”王杰自信笃定地说,独龙江草果已销往四川、甘肃甚至到国外。
峰峦叠嶂,碧水如镜,绵延成片的翠绿山林中,一个彩色的小点正在移动。那是身着民族服饰的碧玉花正在赶路,她急着把织好的独龙毯寄到上海去。
每年长达200多天的雨季限制了户外生产劳动,编织独龙毯便成为最重要的劳作,在代代相传中凝结了独龙族的历史文化。
窗外雨声淅沥,三两织女结伴围坐在小院里,玫红、荧光黄、天空蓝、亮绿色的纱线在腰机上依次排开,一头拴在固定好的木头上,另一头系于织女们的腰部,在谈笑间,一道道绚丽的彩虹便流淌在屋中。
昼当衣,夜当被,作为自用的独龙毯并非一开始就有如此繁多的色彩流变。77岁的李文仕是目前独龙族仅有的17位文面女中的一位。在她的印象中,素净简朴,实用为先,“我十几岁就跟着阿母学织布,只有白色和灰色纺线。”
碧玉花回忆,大约是10年前,彩色的纺线年,随着独龙江公路隧道的贯通,独龙“秘境”打开了与外界沟通交往的大门,颜色繁多的纺线顺着车流飞进了织女们的家中,为独龙毯“染”上了彩虹的颜色。
2015年,nazenaze独龙江乡织物项目正式启动,nazenaze取自独龙语,意为“慢慢地织布”,从上海传来的更柔软的绒面料、更符合市场审美的设计、更接轨国际的柔和配色,让作为家用织品的独龙毯逐渐成为走向市场的时尚产品。2023年5月,独龙毯织物单品亮相伦敦手工艺周,吸引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
碧玉花投入织布的时间更长了。“以前碰到枯水期就会停电、限电,织布只能挑白天。”她说,“现在供电稳定,开着电暖器,织布都更有兴头了。”碧玉花现在织布时间更灵活,每年还可增加收入6000—7000元。
从自给自足的家用织物到谋生活计,再到艺术创作,勤劳的织女们推动着独龙毯的进化,获得了充裕的物质收入,乘着色彩绚丽的毯子飞往了更为辽阔的世界。
年关将至,开展全乡范围的用电需求报备和安全检查成为独龙江供电所的首要任务。跟随供电所工作人员的脚步,第一站是乡里正在兴建的冻库,工人们正忙得热火朝天。
冻库项目负责人介绍,该冻库建设是为了应对自然灾害造成道路拥堵等应急情况,以储备全乡居民的基础生活物资和储存销售农产品。该冻库建成面积将达1000多平方米,预计于2024年2月底投入运营。
据悉,该冻库将同农产品加工基地采用同一路用电专变,预计投运后每日用电量将超过1400千瓦时。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将进一步保障全乡居民的菜篮子。
李文仕是独龙族最后一代文面女。“以前吃不上肉,也没见过像样的水果,饱一顿饥一顿。一到晚上一片漆黑,什么事都干不了。”
在李文仕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天一黑就睡觉是常态。“三通”(通路、通网、通电)之后,她的夜晚变得丰富起来。“有时候是看电视新闻,有时候是跟着年轻人一起刷短视频,每天晚上11点多才睡。”李文仕的女儿李玉花说。
自从接入大电网后,独龙江的电力供应趋于平稳。“以前看电视看到一半停电真的很恼火的,现在几乎没有过这样的情况了。”李文仕向记者指了指电冰箱和电热水壶,“以前冬天洗衣服,那个水太冷了。现在用电很稳定的,一回家就能喝上热水,洗上热水澡,不用等了,特别好。”说话间,李文仕的眼睛都笑成了月牙弯。
王仁山是独龙江供电所资历最老的员工之一,他驻扎在独龙江30余年,成了村里的“百事通”。此时他正用一口流利的独龙语询问李文仕家中电器使用和用电情况。
在王仁山的印象中,以前冬天枯水限电,常常接到用户打来“抱怨”电话。接入大电网以后,供电稳定成了村民安居乐业的最大底气。“现在还建了充电桩,听说不少人琢磨着买电动汽车呢。”王仁山说。目前,整个独龙江乡已建成3个充电桩,新能源汽车正逐渐成为乡民们追赶的“新时尚”。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经济,到全民共享同一片“致富果”;织毯从自给自足到织就绚丽“彩虹”飞往辽阔世界;从“动不动限电停电”到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和稳定的电力供应……昔日的“太古之民”,如今跟随时代步伐迈入了发展“快车道”。
“就像总说的,以后的日子会更红火!”李文仕哼起了自己改编的歌,拉着记者的手围着电烤炉跳起了舞……
自南到北一百多里盘山公路,串起了独龙江乡的6个村,云南电网公司怒江贡山供电局独龙江供电所便坐落在这条公路的中点,守护着全乡的供电保障。
王仁山是独龙江供电所资历最老的员工之一,下个月即将退休。跟王仁山走在路上,总有人同他打招呼,或走过来问他家里的电器坏了怎么办,他也总停下脚步同对方说“一会儿我去你那儿看看”。驻扎此地30余年,在此成家立业,王仁山从外来白族小伙变成了乡里乡亲的“老熟人”,他的眼中流转过独龙江电力发展30余年的变迁。
王仁山回忆,他刚到独龙江时,整个乡只有小型发电机能用作简单照明,很多村民没用上电。“那时候大部分人都是烧柴做饭,靠点煤油灯照明。”
2011年,独龙江乡户户通电工程终于完成了!全乡所有行政村、自然村都通上了电,点煤油灯的历史一去不复返。独龙江乡供电所也应运而生,让身处大山的独龙族群众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供电服务。
王仁山仍然记得2014年5月,独龙江20千伏乡镇独立电网建成时,他站在峡谷之间,看到线路纵贯峡谷南北,延伸到每一户独龙族居民家中。
2015年,随着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的通车,加工业、旅游业发展迅猛,独龙江乡用电需求快速增长,“枯水期时,限电的情况仍然存在。”王仁山说。2019年,独龙江35千伏联网线年出生的段登俊是独龙江供电所年龄最小的员工,2020年入职。段登俊每天的工作除了巡线,还需要走访用户。“层峦叠嶂的美景对巡线来说是考验,一个月走破一双鞋是常事。”
2022年,独龙江乡接入大电网后,王仁山和段登俊的工作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王仁山说:“以前都是问为什么又停电,现在都是问我新电器怎么用,或者怎么报装动力电。”35千伏联网工程投运后,故障少了,限电少了,老百姓满意度也提升了。
2023年7月,独龙江供电所被授予南方电网公司五星级示范供电所。在新上任3个月的所长徐学泽看来,这是荣。